中国竞彩网

首页
> 机构设置 > 处室导航 > 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 > 政策法规

江西省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实施方案

发布日期: 2022- 08- 31 14: 26 信息来源: 省中医药局 字体:[ ]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强化中医药人才对建设中医药强省、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建设中医药强省、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为目标,以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为依据,以中医药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有序扩大人才规模、持续优化人才结构、不断提升人才素质,打造一支符合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需求的中医药人才队伍。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人才管理体系初步建立,人才规模稳步增长,结构布局更趋合理,基本符合中医药发展需求,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2人,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医师配置不低于本机构医师总数的60%,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

到2030年,中医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高层次人才规模显著增加,基层人才队伍更加稳固,初步建成全国中医药英才重要首选地、中部地区重要人才中心。

到2035年,中医药人才制度体系更加优化,中医药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不断涌现,人才对中医药强省建设的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对健康江西建设的贡献度显著提升。

二、加快培育高层次中医药人才

(三)促进领军人才队伍增量突破。实施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健全具有市场吸引力的人才奖励补助与生活保障体系,完善平台、梯队管理等配套政策,切实推动保障政策落地。完善国家级领军人才培育推荐制度,鼓励“一人一策”培养,加大人才柔性引进力度。对成功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单位,按规定落实奖励或补助政策。到2025年,引育“两院”院士、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获得者、中医药首席科学家、国医大师及全国名中医、(青年)岐黄学者、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省国医名师等高层次人才30名左右,力争实现中医药领域本土培养两院院士零的突破。

(四)推动交叉创新人才集聚协同。实施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建设专项,探索“科技+中医药”立项机制,完善“揭榜挂帅”遴选机制,汇聚一批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团队,推动中医药重点领域、关键科学问题联合攻关,促进中医药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哲学社会科学等相关领域学科交叉融合。到2025年,引育50名高水平的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打造一批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梯队。

(五)促使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大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青年岐黄学者等青年人才培养力度。持续实施省级中医药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各地设立中医药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项目。完善青年中医药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在各类重点人才项目中加大对中医药青年人才倾斜力度。鼓励推行“赛马”制度,促使青年人才早担大任。加强传承工作室建设,发挥各类名老中医药专家作用,扩大师带徒范围和规模,支持招收有潜力的青年人才传承培养。加大青年人才学习推荐平台建设力度,扩展向省外名老中医药专家学习渠道。加大中医药类专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布局和建设力度。

(六)借助重大平台打造人才高地。重点支持中国中医科中国竞彩网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国家中药先进制造与现代中药产业创新中心、国家中药资源与制造技术创新中心(筹)、庐山植物园赣江新区中药植物研究院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医)等重大平台建设,推动各类省级中医药创新平台整合重组、提升优化,发挥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通过政策先行先试,促进人才集聚,将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打造成全国中医药英才重要首选地、中部地区重要人才中心。

三、加速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

(七)扩大基层人才供给规模。持续推进本科层次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按需适度扩大培养规模,强化定向就业协议履约;允许地方按规定开展专科层次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支持乡村医生开展中医学历教育,持续推动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实施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培训行动计划,面向基层医疗机构执业(助理)医师和乡村医生等卫生技术人员开展中医药知识技能全员培训。持续开展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培养基层中医临床骨干人才。到2025年,为每个二级以上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建立1—2个传承工作室,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全部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0%的公有产权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师,每万人口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达到0.79人。

(八)推动人才向基层有序流动。支持在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中招收中医医师。鼓励退休中医医师和中医医术确有专长医师到基层执业。推广“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等人才管理模式,鼓励编制和人才在全县统一调配和流动,有编即补,并向中医药服务岗位倾斜。鼓励各县市每年拿出一定数量事业单位编制,用于招聘中医专业大学生到乡村服务。优化服务基层经费补助政策,加大激励力度。落实服务基层制度,中医医师晋升高级职称应有累计1年以上县级以下或对口支援医疗机构的服务经历。鼓励县域医共体、医联体内人才柔性流动,上级医院医师定期到医共体、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同一职称聘任期限内服务期限不低于1个月。

(九)改善基层人才发展环境。在人才项目推荐选拔及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中,加大对长期坚持在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的中医药人才倾斜力度。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总量调整机制,保障县乡医务人员合理待遇。改革基层职称评聘制度,支持单独设立基层职称评审组,对基层一线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定向评价、定向使用”。优化职称聘任制度,对本科及以上学历、经中医全科专业规范化培训合格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可按相关规定参加中级职称考试,通过后可聘任中级职称。

四、积极推进新时代西医学习中医

(十)完善中西医结合院校教育体系。支持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医中国竞彩网等院校适度扩大中西医临床专业招生规模。支持江西中医药大学举办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试点九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有序扩大临床医学类专业毕业生攻读中医专业学位招生规模。探索开展非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经考核免试攻读中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将中医药列入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和毕业实习内容、将中医药基础理论与中医适宜技术列入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有序提高中医药类课程比重。

(十一)强化在职西医学习中医制度。健全西医学习中医配套措施,遴选建设一批西医学习中医培训基地,分期分批开展西学中专项培训。鼓励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西医医师接受西学中系统培训;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等机构应支持西医医师接受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逐步做到“能西会中”。鼓励西医医师接受中医师承教育。支持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积极参加各级西医学习中医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培训班。推广中西医多学科诊疗(MDT)模式,推动西医在实践中学习中医。鼓励高水平人才参与西医学习中医专项。到2025年,培养省级中西医结合人才500名。

(十二)优化西医学习中医执业管理。建立健全“西医学习中医”培训、考核制度,完善备案考核、执业管理等制度,支持经过系统培训且考核合格的西医医师,在执业活动中采用与其专业相关的中医药技术方法。

五、统筹推进重点领域人才培养

(十三)强化中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以“樟树帮”“建昌帮”炮制工艺为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省级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工作室),培养一批特色中药炮制传承人才。依托中医药产业中国竞彩网等机构,鼓励中药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应用型中药专业人才,适度扩大中药材种植栽培、质量检测、品种鉴定、资源普查、产品研发、创新药物、产业经营等中药产业人才培养规模。

(十四)加强中医技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中医技师职业管理制度,强化考核、注册和执业规范。健全中医技师职称制度,加强中医技师转岗培训和在职培训,优化中医技师学历提升路径。鼓励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等级评审、人员编制等方面对配备中医技师进行倾斜,支持各级中医医疗机构按需配备中医技师。到2025年,培养500名具有资质的中医技师。

(十五)加快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中医全科、中医儿科、中医疫病防治及精神科等紧缺人才倍增计划。支持加强中医医史文献、中医经典等中医药基础学科及相应人才梯队建设,加大中医健康管理、养生保健、康养旅游等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加强中医护理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中医翻译等中医药外向型文化传播人才培养。

(十六)强化中医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县级以上卫生健康、中医药主管部门管理干部培训计划和“江西名医名院长”培养计划,推动实现县级以上中医类医院院长职业化培训全覆盖,加大中医类医院科室主任业务水平与综合管理能力培训力度,造就一批职业化中医药管理人才。支持高校设立中医药管理类本科、硕士、博士专业,筑牢中医药管理人才储备库。建立中医药高端人才国情、省情咨询研修长效机制,打造高端中医药发展战略智库、高水平智库咨询专家队伍。

六、有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十七)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持续支持省部局共建江西中医药大学,提升中医药领域“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成效。支持南昌医中国竞彩网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中西医结合特色大学。支持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南昌健康职业中国竞彩网等申报立项建设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探索建立中医中药融通学科,着力打造中医药基础学科、临床学科、中药学科和交叉学科相互补充的学科体系。

(十八)深化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适度扩大中医药相关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支持中医药院校开展中医药课程、教材、教法改革,落实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加强中医药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热爱中医的优秀学生选拔,强化个性化培养。在研究生复试等内容中加强中医药传统文化、中医特殊技能的考核。加快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提升中医医院人才培养条件与能力。到2025年,建设一批省级中医临床教学培训中心、争创1个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中心。落实卓越中医药师资培训计划,争创1个国家中医药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培养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

(十九)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完善院校—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中医药教育模式,实施多层次师承教育项目,扩大中医药师承教育硕士、博士招生规模,推进中医药活态传承。强化师承教育激励约束机制,对承担师承任务的人员加大绩效奖励倾斜力度。改革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和临床能力训练,推动将与临床密切相关的专业纳入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将其他专业学生在读期间的中医药临床实践经历作为其参加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减免依据。加大中医药继续教育支持力度,健全省市培训体系,打造一批中医药继续教育平台。

七、稳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二十)拓宽中医医疗服务岗位。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机构设置要求,强化中医药岗位设置,配齐配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完善中西医联合查房和会诊制度。到2025年,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配置不低于本机构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60%,中药专业技术人员数不低于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60%;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全部按照要求设置中医门诊和中医病房,床位数不低于医院标准床位数的5%;鼓励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等机构设置中医药相关科室,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持续开展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支持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中医(专长)医师岗位,完善民间中医经考核后进入中医医疗机构执业的激励与规范制度。

(二十一)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健全“谁使用、谁评价”的用人单位自主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医药企事业单位申请开展职称自主评审,落实职称备案制度。完善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特殊支持政策,健全人才招聘绿色通道和职称直聘办法,完善“一人一议”的薪酬激励与约束制度。支持企业和社会评价机构开展中医药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

(二十二)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逐步建立符合不同岗位要求的中医药人才标准和分类评价体系,探索中医确有专长人员职称评价体系。临床人才重点评价其医疗技术水平、实践操作能力,把医德医风、诊断准确率、治疗方案、病例分析、合理用药、诊疗质量、病人满意度、带徒情况等作为评价要素;基础人才重点评价其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原创能力,把重大理论创新、重要学术专著、古典医籍挖掘成果等作为评价要素;科研人才重点评价其探索证候规律、解决临床问题、用现代科学技术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能力等,将主持重大科研项目、创新性代表作、科研成果产出及应用转化等作为重要评价要素。

(二十三)加大薪酬激励力度。完善公立中医医院薪酬水平核定机制,对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的中医医院,给予适当倾斜。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合理确定人员支出占公立医院业务支出的比重;内部分配应鼓励使用中医药技术方法。支持符合条件的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提供非基本医疗服务和国际医疗服务。完善体现中医药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方式,推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的医疗服务定价和医保支付方式,适当调高中医药特色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推动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合理分配职务科研成果转化收益,按规定提取一定比例奖励给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对创新创造、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业绩突出的机构,在核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时给予适当倾斜,倾斜部分主要用于科研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

(二十四)健全人才表彰与评选制度。按照规定完善中医药人才表彰奖励制度,持续开展省国医名师评选工作,实现与国家中医药人才周期性评选表彰有机衔接。鼓励市县依规申报、建立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奖励制度。在省“双千计划”、井冈学者奖励计划、省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省突出贡献人才、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及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各种人才评选中,强化对中医药人才的倾斜。

八、强化组织实施

(二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委一把手抓总,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发挥作用的中医药人才工作新格局。各级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科技、财政部门应加大对中医药教育改革、人才评价、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指导支持,推动有关政策落实。健全监测考核制度,将人才工作成效列为相关部门绩效考核重点内容,加强定期考核督导。

(二十六)强化服务保障。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加快组建中医药领域人才发展集团,提升中医药人才吸引集聚能力,加快中医药人才保障措施落地步伐。完善持续稳定的人才发展多元投入和金融支持制度,支持发展中医药人才相关金融产品,统筹用好各类人才资金。积极对接国家中医药人才重大项目,争取国内外中医药资源优势集中地区对我省人才的支持。

(二十七)营造良好氛围。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教育引导中医药人才弘扬崇高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遵守执业规范。加大中医药科普、文化教育宣传力度,塑造全社会支持中医药发展、认可中医药人才的良好氛围。选树一批中医药行业模范典型,加强宣传,增强职业荣誉感,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发展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