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竞彩网

[健康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高质量发展路径中提速蝶变

发布日期: 2024- 02- 27 09: 42 信息来源: 健康报 字体:[ ]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2022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单”,江西省有2家医院在此次参与综合评估的1521家医院中位列前100名,其中就有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南大一附院)。南大一附院已连续5年在此项考核中获评A﹢,此次排名全国第29,江西省头名。

从2018年开始的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因其科学性与权威性而被称为医疗界的“国考”,是检验和评价公立医院发展成效的权威标尺,也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风向标”和“指挥棒”。南大一附院作为江西省医疗领域的“排头兵”“领头雁”,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国考”指挥棒作用,利用党建引领、党政协同优势,抓重点、补短板,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加强人才学科建设、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近年来,医院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提速蝶变,交出一份“质效并重”的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本报记者 刘嵌玥

党建引领、党政协同凝聚发展合力  

如何提高医院运行效率、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南大一附院党委书记谭友文认为坚持“党建引领、党政协同”至关重要。

南大一附院作为一家有着2个院区、6100张床位、7000余名职工的三级甲等医院,要提升学科实力、保证医疗质量、完善医疗服务,需要全院干部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医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魂脉、优秀的医院红色历史文化为根脉,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形成了“忠诚本色、军人底色、江西特色”的鲜明文化特质,走出了一条以高质量党建带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蝶变道路。

“南大一附院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把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医院发展中的困难在哪里、阻力在哪里,我们党建工作的着力点就在哪里。通过这种深度融合,南大一附院在高质量发展中形成了协同力、向心力。”谭友文说。

长期以来,南大一附院始终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医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以党建引领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筑牢医疗质量“生命防线”。医院深入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启动“党建示范医院”建设,加大“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实施力度,党员科室主任兼任支部书记,破解党建与业务“两张皮”问题。在疫情防控、重大项目建设及改革创新道路上,院内党员奋勇争先,充分做到了“关键时刻一眼就能看出来谁是党员”。

火车快不快,全凭车头带。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有着丰富经验的谭友文,将行政机关的管理经验带进了医院。他与专家出身的南大一附院院长张伟一道,紧跟上级政策、明确医院发展定位、强化分析研判、严把医疗质量关,两人分工合作、各有侧重,在医院的决策发展上打好“配合战”、形成工作合力,带领南大一附院勇毅前行。

“领导班子的决策既要快、准、实,还要确保政令畅通、决策落地生根。”谭友文说,医院通过党委书记和院长定期进行有效沟通、加强决策督办等一系列办法,确保工作落实落细。如在每月召开的医院运行质量调度会上,医院党政领导会召集医务、财务、医保等科室负责人分析上月指标数据情况,找准问题及原因,建立整改方案,及时跟进整改情况,形成问题督办闭环。

超车有“道”打造医疗高地

为加快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满足群众的新期盼、构建有江西特色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2023年1月《江西省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正式发布。其中提出,深入开展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分片分区打造医疗高地,构建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先导、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为支撑、以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为重点的高质量医疗服务高地。

南大一附院作为拥有1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6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的省级龙头医院,肩负江西区域医疗高地建设的重要使命。医院依托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引进国家一流医疗资源为全省人民提供高水平服务,先后获批国家呼吸疑难病提升能力诊治工程、国家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等重大建设项目。同时,医院还着力打造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将优质医疗资源沉入基层为民服务,助力实现本省群众大病不出省。超车有“道”使越来越多外地患者来赣就医。“我总算找到你们了,你们是我最后的希望了!”这是许多慕名而来的外地患者,到南大一附院疼痛科就诊时说的一句话。

“很多患者长期被慢性疼痛折磨,却在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经济成本就医后,失望而归。我们希望为饱受困扰的他们提供可靠选择。”数十年来,在医院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南大一附院疼痛科主任张达颖带领科室成员一路攻坚克难、潜心沉淀,不断围绕患者需求探索优化诊疗路径和诊疗手段,将疼痛科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一个小小门诊,发展到拥有近百张床位的重点专科。如今,该院疼痛科已成为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委单位,并在全国疼痛科学科排名中位列第二。张达颖也成为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

透过疼痛科的发展缩影,可以窥见南大一附院学科错位发展的战略布局。张伟说:“学科建设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是医院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家中部省份的三甲医院,面对北上广众多大医院的强势学科,我们如何找准自身优势,突出重围?不求‘大而全’,但求‘特而齐’‘强而精’是关键,我们通过打造学科特色,实现了‘变道’超车。除疼痛科外,医院运动医学科、罕见病学科近年来都实现了跨步飞跃。”

不仅仅是变道超车,南大一附院也一直在弯道超车的路径上阔步前行。针对学科建设评估体系不健全、学科分层分类管理机制不完善、学科高层次人才和科研大项目不足的问题,医院单独成立学科建设办公室,多路并进,统筹推动医院学科建设工作。

以项目为牵引,提升学科发展动能。医院一方面高度重视学科交叉融合,整合相关学科,丰富学科内涵,打造1﹢N学科群;另一方面,通过积极申报学科建设项目,促进学科内涵建设。近年来,医院新增普外科、康复医学科、胸外科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新增神经内科、肿瘤科、泌尿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风湿免疫科、内分泌代谢科、肾内科7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此外,医院还先后获批了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国家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等国家级重大建设项目。

以科研为动力,丰富学科建设内涵。医院构建了“4﹢1﹢1”科技创新制度体系,整合科研资源建立了全链条科技平台体系,成立了江西转化医学研究院和江西营养与健康管理医学研究院。与此同时,医院还强化科研体系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充分激发全院医护及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医院深化科技创新内涵服务与资源融合,打造科技创新主体及团队,加强临床科研,强化医工信交叉融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高质量科技产出及成果转移转化。近年来,医院获批的科研数量连年增多。2023年,医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73项,立项总数继续保持全省医疗机构领先,获批经费达5500万元;“十三五”以来,医院累计获得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55项,其中一等奖9项;获批省内医疗领域首个政府支持科研经费过千万元级的“揭榜挂帅”项目;获批“十四五”期间首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

以管理为抓手,提升学科建设质效。针对学科短板,医院开展学科专题调研6站,组织多名学科专家,逐个对医院所有学科进行点评;开展学科讲堂,邀请学科建设专家“传经送宝”;制定学科评估体系,全面评估学科发展短板;创新学科诊疗模式,整合学科资源,成立了一站式专病中心(乳腺专病中心);增设运动医学科、罕见病中心,打造PET-CT中心、放疗中心、康复诊疗平台、中西医协同治疗中心、分子诊断与精准医疗中心、数字医学中心等学科平台。通过一系列举措,医院学科质效提升明显,DRG(诊断相关分组)综合排名稳居全省第一,DRG总量、DRG相对权重(RW)≥2占比、四级手术例数等关键指标位居全省第一。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聚焦江西省新时代卫生健康‘四区四高地’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锚定医院‘学科兴院’目标站位,构建起学科建设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张伟说。

强师优培激活人才引擎

人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一个学科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南大一附院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深化医教融合协同育人,优化全周期人才引育,用好“60后”,支持“70后”,扶持“80后”,培育“90、00后”,加快行业领军人才“培引”,为党、为国育新人、培良才。

医院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在“内培”上,医院制定人才选出机制,坚持临床与科研并重,构建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体系。医院“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人才强院”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培养“扬帆工程”,对临床和科研具有创新发展潜力的复合型“好苗子”进行政策、资金、职称等全方位支持,将院内人才分为领军人才、菁英人才、骨干人才和优秀青年医师四类,培养方向包括科研、临床、教学等方面,形成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外引”上,医院实施“三结合”(广泛引才与重点引才相结合、大师引进与团队引进相结合、全职引进与双引双聘相结合)、“两个回归”(赣籍医学人才回归、海外留学人才回归)策略,通过“引凤筑巢”、以才育才,利用国家级人才引领全院人才进步。目前,该院有5位国家级人才(国家杰青1人、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1人、科技部海外重大人才计划1人、国家优青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和2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

“为充分发挥国家级人才引领作用,我们给予国家级人才最大的人、财、物自主权,在为国家级人才配备团队的同时,明确人才发展目标,规划人才成长路径,实现大师育才、以才育才。”张伟说,“在国家级人才的带领下,我院尹路博士获得外国优秀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获批经费80万元,实现突破。”

同时,医院以人才项目为抓手,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积极协助人才项目申报,通过项目催化促进人才成果产出。2023年,邹文泉教授获批科技部海外重大人才项目,实现全省医疗领域在此项目上零的突破;获批省高层次和急需紧缺海外人才项目2人,省双千人才20人(占全省医疗人才一半以上),获批人才经费3580万元,创江西医疗卫生人才经费“历史新高”。人才项目的获批进一步强化医院人才培养、促进成果产出、提升科研水平。

作为一家教学医院,南大一附院坚持立德树人,为党、为国育新人。南大一附院还是南昌大学第一临床医中国竞彩网(简称一临院)。近年来,一临院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重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对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进行全面整合,建设国家级实践教学平台,并创新联动机制,构建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环境,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全过程融入思政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医学生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医学生临床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患”位思考解决“烦心小事”

在南大一附院象湖院区门诊大厅内,一面写有“诚心助老,温暖似家”的锦旗记录着一段温暖的故事。

不久前,一位高龄老人胸挂氧气包,颤颤巍巍地来到医院。经了解,这位老人没有家属陪同,不熟悉就医流程,病情还较为严重。“您别担心,剩下的交给我们,我们带您去看病。”医院两名“橙心助老”小帮手马上为老人推来轮椅,并帮助其快速挂号就医,为后续的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直到把老人安全送达一号楼住院部,等待住院部工作人员安排好床位,两名“橙心助老”小帮手才放心地返回各自岗位继续工作。点滴温暖抚慰人心,几天后,老人的家属满怀谢意地送来了这面锦旗。

据悉,为改善老年人就医体验,畅通老年人诊疗流程,南大一附院近年来立足老年患者需求,积极开展“橙心助老”服务行动,包括搭建老年人无健康码通道;设置老年人智慧门诊服务驿站;打造老年人一站式诊疗中心;提供老年人专窗服务;改造自助机功能,操作实现适老化,专为老年人服务;成立“橙心助老”小分队,帮助老年人解决就诊时遇到的困难;开设“橙心”小讲堂,定期为老年人进行健康科普……行动开展以来已服务老年患者约100万人次。一组数字见证了老年患者群体在南大一附院就医体验的提升:老年患者自助终端使用率提高3.45%,平均等候时间较前减少5分钟,满意度提升10.04%。

“公立医院要凸显公益性导向,把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升医疗服务品质融入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谭友文说,“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全体南大一附院人都始终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反映最突出的‘烦心小事’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多维度发力、多方面创新,将暖民心、顺民意的事情做到群众心坎上,让医疗服务有厚度,更有温度。”

南大一附院牢牢把握公立医院中心任务,推动主题教育做到“高质量、重实效、走前列”。医院党委紧紧锚定“践行宗旨为民造福”的目标,将“领导调研、民生项目、检视整改”三项清单融会贯通。全院125个党支部全覆盖开展“一支部一实事”为民造福实践活动,每个支部都为人民群众办至少一件实事、好事,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持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南大一附院设有东湖、象湖两大院区,每日住院患者达到6000余人,每日门诊量高达1.6万余人次,患者检查、住院有时需要等待较长时间。为了解决这一来院就诊患者及其家属“急难愁盼”的问题,医院主要领导亲自“领题”,将其纳入三项清单,通过调配技师、弹性排班、提高机器运转效率、添置新机器、调整绩效分配方案等方式,使象湖院区在省内率先实现增强CT、核磁共振的等待检查时间由72小时缩短至门诊患者在24小时内、住院患者在48小时内完成检查。

与象湖院区相隔12公里的东湖院区位于南昌市主城区,周边三面沿街、一面连接居民区,人流密集。“患者有时开车围着医院转半天仍然无法进院,好不容易进了医院却又找不到停车位。”谭友文介绍。医院将这一难题纳入民生项目,与南昌市交管部门一道赴现场调研,通过新增道路出口,升级改造“即停即走”区域,推出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后离院免收停车费等惠民举措,有效缓解了患者的“停车难题”。

为满足广大患者的节假日诊疗需求,南大一附院门诊周六全天开诊,消化内镜中心周末常规开展无痛胃肠镜检查;为促进住院患者早日康复,治未病中心医师每天查房后会带领患者及家属练习“八段锦”;为了保证糖尿病患者得到更加规范的治疗,内分泌代谢科全力建设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在全体院领导和医护人员不断代入患者视角,持续“自我设问”“用心答题”的努力下,越来越多来院就诊的患者发现,医院服务变得更省心、更放心、更暖心了。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未来,南大一附院将继续肩负引领全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在提质增效中践行社会责任,打造百姓‘一’生健康、值得托‘附’的‘生命驿站’。”谭友文在展望医院改革发展的新蓝图时如是说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